
這幾塊原係不同鹽飽合度不同顏色的鹽池,經產權移轉被納入動物保護區後,已不再作生產使用,現在的樣貌是幾年間經歷了大自然的洗禮後所呈現的美麗圖案
在幾何學中,正多面體是指各面都是全等的正多邊形且每一個頂點所接的面數都是一樣的多面體。 一般被大眾認知的正多面體通常代表只有五種的凸正多面體,又稱為柏拉圖立體,包括了正四面體、立方體、正八面體、正十二面體和正二十面體。
![]() |
![]() |
這篇”環繞飛覽產生器”已可由2023年2月19日所發表的”盤旋飛覽產生器“來取代。
Continue readingGoogle Earth的多邊形變形應用我曾作過好多個,比如2009年的這篇”三都十五縣行政區調整的動態模擬“、或者2010年的這篇”I Love Taipei“,都已經是很多年前的作品了,最近因為教學的需要,我就試作個簡單的幾何多邊形的變形為例,作出了些心得,我發現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不如就開發個點線面的變形器來讓大家來玩玩吧!
先請大家下載這個點線面變形器KML,操作方式也蠻簡單的, 你的Google Earth畫面就是這個變形秀的展示舞台,所以螢幕範圍可以小到一個地區,也可以大到整個地球,第一次使用可先在”PLPg”網路連結前打勾即可,之後若改變螢幕範圍則需用滑鼠右鍵點選”PLPg”網路連結,此時會出現一個視窗,選擇”重新整理”,即可產生一段半分鐘的變形秀,從一個點,變形一條線,然後是三角形、正方形、星形、正六邊形、七角星形、正八邊形、九角星形、正十邊形、十一角星形、最後是正十二邊形,Enjoy it!
有蠻多人對於Google Earth的版本不是很清楚,在此我先作個簡要的說明,在個人電腦上有兩種版本,一個是需要透過安裝的”Google Earth Pro”版本,另一個則是目前只能用Chrome瀏覽器開啓的”Google Earth Web”版本,前者功能完整,後者則以主題展示為主要功能,完整版的某些功能在網頁版本則不見得能顯示。在手機上的”Google地球行動版“,功能上則跟”Google Earth Web”一樣,只是稍加簡化。
上個禮拜我有堂Google Earth的教學,主題是<Tour>,有個單元是<Bounce>與<Smooth>的區別,我想到可以用Taipei 101的環繞飛覽來作範例,我需要以Taipei 101為中心,取一固定半徑,每60度得到一個點來放相機,不寫程式的話,最簡單而精準的方式就是直接用Google Earth的畫圓方式,然後查這個路徑kml中的座標值,複製至相機參數即可。
課堂上學員們雖然很快的瞭解<Bounce>與<Smooth>的差別,但卻對如何產生這些飛覽的座標有更大的興趣,這也給了我個想法,還是來作個環繞產生器給大家使用好了。
陳文成博士,1950年生,台大數學系畢業後,於1978年取得美國密西根大學數學博士學位,並獲聘為卡納基美隆大學統計學助理教授,在美期間對於台灣的民主運動與人權運動甚為關心,並投注許多心力。1981年5月20日,陳文成博士携妻、子返台探親,7月2日早上被警備總部約談,7月3日凌晨陳屍於台大校園,亦即圖資系館東側與第一學生活動中心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