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蹠點

前一陣子作了一些Google Earth教學,對象是高中地理教師,我想到好多年前曾作過”挖個洞穿過地心會到那裡呢?“的文章倒是可以來當作教材,當時是引用 Google Earth 社群會員’KoflAIR‘寫了一支小程式,結果時隔13年,這支小程式早就撤走了,那只好自已來了。

上課時,地理老師跟我指正這叫對蹠點,我上網一查,果真長知識了。依維基百科的說明:對蹠點(英語:antipodes),亦有人稱為對蹠地,為地理學與幾何學上的名詞。 球面上任一點與球心的連線會交球面於另一點,亦即位於球體直徑兩端的,這兩互稱為對蹠點。 也就是說,從地球上的某一地點向地心出發,穿過地心後所抵達的另一端,就是該地點的對蹠點。 因此,對蹠點也可稱為地球的相對極。

大家應該都知道,地球的座標系統是由經度和緯度構成的球面座標系統。
● 經度係以經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的一條稱作”本初子午線”起算,向東為正,叫東經(0度~180度),向西為負,叫西經(0度~180度)。
● 緯度則以赤道線起算,向北為正,叫北緯(0度~90度),向南為負,叫南緯(0度~90度)。
認識了經緯度系統後,對蹠點的計算其實也蠻簡單的,就是正負號相反,緯度值一樣,但經度值則是互補。

依上述的計算式,我寫了這支可在Google Earth操作的小程式(KMZ),其操作方式說明如下:
1.載入Google Earth之後,會有一個位在螢幕中心點的”中心校準點”圖示,請將要查詢的位置移動到此位置,
2.然後,用滑鼠右鍵點選”antipodes”網路連結,此時會出現一個視窗,選擇”重新整理”,螢幕即會移動到地球的另一面,對蹠點以圖釘的圖示標示,並顯示其座標。

大家操作後,應該可以瞭解台北的對蹠點在阿根廷的”福爾摩沙省”,而高雄的對蹠點卻在北端巴拉圭的”阿耶斯總統省”,南北相反正如我們理解的,但我還想更進一步的瞭解整個台灣的對蹠點,所以我費了一些手腳,製作了這個”台灣對蹠點的KMZ“,畫面如首頁的圖,這個製作過程,涉及截圖、用photoshop將截圖反轉,依幾個控制點將此圖套疊,最後再用多邊形功能繪出台灣及各離島的範圍線,這應該也是Google Earth教學時很好的實例,就給各位地理老師出個題目吧。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GE 教學, 應用產生器. Bookmark the permalink.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