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台大洞洞館


檢視較完整的導覽

順著台大校門進入台大校園後,在左前方即可看到一棟三層灰白色的房子座落在椰林道綠林樹縫間,這就是台大洞洞館的所在,所謂洞洞館乃國立臺灣大學裡的三棟聯合建築,包含農業陳列館、人類學系系館和哲學系系館;其牆面鑲嵌琉璃筒瓦,以現代的材質表現中國建築的傳統元素,洞洞館因之而得名。

IMAG2214

台大因為要興築新人文大樓,其中的哲學系館及人類學系館已在2010年拆除,只保留一棟農業陳列館仍在原地。這是一棟中國傳統建築的抽象再現,除了立面以琉璃筒瓦所構成的帷幕牆為主要語彙外,在量體的配置上,藉由懸臂樑結構將二、三樓的筒瓦帷幕出挑,轉譯了中國式大屋頂的概念,刻意退縮的一樓屋身,營造了中國式迴廊的空間感受。而提升四階臺,除了與屋身、二、三樓的出挑,共同塑造中國建築的形象外,也加強了農陳館建築的紀念性,這也是後來被登錄為歷史建築的最重要原因。


以下以大事記方式來陳述洞洞館的歷史:
1.1962年,由國際知名建築師貝聿銘的弟子張肇康建築師所設計的農業陳列館率先落成。
2.洞洞館兩翼分別於1964年1970年落成的哲學系館及人類系館,亦屬張先生作品,與虞曰鎮建築師的有巢建築師事務所合作,哲學系館與農業陳列館是第一期工程,人類系館是第二期工程。
3.2006年6月,華碩電腦董事長施崇棠決定捐助新臺幣五億四千萬元,協助臺大建立人文大樓。因空間不足,校方決定可能將洞洞館拆除改建,引起洞洞館保存與否的廣泛討論。
4.2007年1月11日,台北市文化局邀請建築學者漢寶德與古蹟學者李乾朗、馬以工、張崑振實地會勘後決議,洞洞館中的台大農業陳列館登錄歷史建築,不得任意改動。
5.2010年5/29-6/28,拆除前,台大歷史系校友、藝術家施昀佑發想,洗淨此棟建築,以藝術概念作為兩棟建築的告別儀式,籌辦了「向建築告別--洞洞館計畫」展覽
7.2010年8月人類系館進行拆除。
8.2010年10月哲系館進行拆除。

以上的洞洞館變遷歷史,我有幸經歷了後半段,也曾在2010年拆除前,用自拍街景圖技術及3D模型記錄了洞洞館的身影,3棟3D建築皆曾放置在Google Earth的3D圖層,後來因為哲學系館及人類系館拆除,我也把Google Earth 3D圖層的這兩棟模型撤下,當時的自製街景圖也變成存放在伺服器資料庫的歷史檔案,塵封至今。

自從2009年擁有自製街景圖的技術能力後,我一直持續在進行全校校園街景圖的拍攝計畫,也因著Google Map提供了自製StreetView API,我也利用Google 街景平台製作了如社科院醉月湖等街景導覽。在這拍照過程中,因著如新建物興建等校園地景的改變,我得要一再的重複的拍照,我慢慢有了新的領悟,記錄當下最新的影像,隨著時間的推移,終究還是歷史的片刻,所以我在進行的其實是記錄歷史。

這讓我重新回顧我曾在2011年作過的台大街景圖,我當時作了近1700處街景,後來因為Google Earth不再提供自製街景圖的功能,現在倒可以利用Google街景平台來呈現,這一批歷史圖資,我有即刻開始進行典藏作業的必要,但由於範圍遼闊,數量龐大,實際作業後發現,現在要應用不同的應用平台,我得再行補照一些現在的地景與2011年時沒有變化的地點,才能完整的呈現,所以工作量還蠻大的,可能還得需要一些時日。日前進行到洞洞館地區,我發現這批街景記錄的已是洞洞館兩棟系館拆除後的景像,但我還記得曾經拍過拆除前的街景,這更應該優先典藏才是,所以我就先暫停目前2011年街景的典藏作業,全力的來作洞洞館未拆前的典藏。

時隔多年,手邊的電腦歷經毀損、系統重灌等過程,原始的照片已找不到,最後我只好從伺服器上找到已經金字塔處理過的檔案總共有41幅,每張街景圖係以每幅256X256像素的圖片,總數4百多張放在一個目錄之下,我得從第五層的照片,利用軟體一一的加以拼接,還原成原先的2:1圖檔,然後再重新調整方位角、編修當初沒拼接好的影像等等程序,再重新作金字塔處理,這復舊的過程還真是費工。

另外,我也想到3D模型也是典藏的重點,為求完整,我將三個館的模型全部放在一起,另外也重新製作三合院中庭庭園以及新生南路路側路樹及圍牆,並且製作個3分鐘的飛覽tour以及錄製個影音檔,若想自行進入Google Earth操作,請在此下載這個kmz

完整的街景導覽以及Google Earth 3D飛覽等成果,我都把它們全部放置在這個網頁上。

[參考資料]

1.劉子銘、楊松翰、蔡明達、劉建甫(2008),Hi! NTU 解讀臺大的82個密碼。國立臺彎大學出版。55-67。
2.洞洞館-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3.「向建築告別--洞洞館計畫」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GE 3D, Google街景地圖, 台大校園, 自製街景圖. Bookmark the permalink.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