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前身為日治時期(1931年)創立於臺南市現址的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目前校本部由相互緊鄰的8大校區組成,另擁有安南校區、歸仁校區及雲林縣斗六校區,總面積達187公頃。
從創校至今,散布各單位的變遷典藏資料於2010年在建築系徐明福教授邀集鄭泰森、工設系陳建旭等教授、與博物館郭美芳等團隊的努力之下,相關的成果目前正在成大博物館展出,不克前往現場的人倒可以上網在「校園環境變遷歷程網頁」中先有個大略的瞭解,對我來說,雖還沒機會到展場,但網頁上的一長幅「變遷歷程圖」倒是讓我思考怎麼應用Google Earth來動態的呈現橫跨八十年之校園變遷。
在上一篇「成大主校區校園動態變遷圖」是我依據成大學校官網的校史網頁上的文字記載所作出來的校園變遷圖。事後我發覺並不完整,所以委請規劃設計學院的林峰田院長協助看看能否找到相關資料,學校的資產組同仁也很幫忙,給了較完整的資料,所以這回我就重新再製作較正確的校區變遷圖。
除了校區的變遷外,最重要的是各館舍的變遷,我仔細檢視這張變遷歷程的圖片,它係將八十年來的變遷,包括新建、改建、增建、以及各系所的搬遷等等事件,總共約有140個事件繪製在13張不同時期的圖片上。我原先的想法是想將這十三張圖分別套疊在Google Earth上,再加上時間的標記(tag),即可利用Google Earth的Time and Animation功能來展現其變遷歷程,但實際操作後發現並不可行,主要是因為這些圖片均係示意圖,各館舍的相對位置在各張圖片上並不一致,意即套疊後亦無法統一各館舍的確切位置,所以這個影像圖套疊加標記的想法只好作罷。
看來只有改採建置建物量體模型的方法了,我需要找到一個準據,目前最完整的應該是Google Earth上的”3D建築物”圖層,因為在成大校園內幾乎每棟建築物都已建置,這些大多是由熱心建模好手weijidai以及少部分由學校資產管理組所建。我就以此建築模型為準,將每棟館舍繪製其外框多邊形,再依3D建物模型的高度來形成一個多邊形量體,並依年期將每一事件往前逐一建置。由於Google Earth的Time and Animation功能只能依時間將讓建物模型或標示顯示出來,缺少標示圖示的縮放及顏色改變的效果,略顯呆板,最後我還是用我熟知的Tour方式來呈現了。
最後最重要的還是要有聲音的搭配,我想到既然主題是成大的歷史變遷,最好是搭配成大的校歌,果然在Youtube上我找到了幾段,最後我挑選了二段,前面的一分鐘係取自成大賴明詔前校長的小提琴與藍逵祐同學鋼琴合奏,接續的三分多鐘則採成大2010校歌創意改編比賽中第五組nckumotive的作品。
製作這個Tour檔值得一提的是,我另外套疉了一張衛星影像圖,主要原因是Google Earth上的”3D建築物”圖層,在成大校園內的建物均在2012年以前所建,但後來Google Earth又更改了衛星影像底圖的位置,造成了這些3D建築物與現在Google Earth的影像有近20公尺的錯位,為求較好的呈現,我無法更改模型,只好截取影像,並將這影像對準建物位置加以套疊,當作底圖。
除了上方我所製作的Youtube影音檔外,若您還想自行進入Google Earth操作,那就請您下載這個KMZ檔,自行進入Google Earth操作。但操作時,請記得在Google Earth左下方圖層(Layers)欄位的最下方,先將「地形(Terrain)」以及「3D建築物」兩個圖層關掉,再按”Play me!”,這是因為在Google Earth上的地形高度解析度較低,校區地面高低不平,在執行校區多邊形的變動時,地面較高的地方會在這個多邊形平面上突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