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讓網友可以在Google Earth上瞭解震央所在,以及其威力,我製作個動態的震波圖,請在此下載這個 KMZ檔吧!
Google 站內搜尋
-
Lastest Posts
Category
- aerofoto (16)
- GE 3D (29)
- GE 4D (30)
- GE PHOTO (24)
- GE Plugin (15)
- GE 導航 (26)
- GE 應用 (71)
- GE 教學 (37)
- GE 旅遊 (50)
- GE 登山 (40)
- GE 飛覽 (47)
- GE創新應用 (12)
- GE地景模擬 (20)
- Google Earth Studio (1)
- Google Earth Tour (22)
- Google街景地圖 (49)
- Locked (4)
- MarziPano (4)
- New Google Earth (14)
- twFlyover (3)
- 台大校園 (41)
- 室內環景圖 (1)
- 市政應用 (40)
- 應用產生器 (24)
- 成大 (20)
- 我的社區 (11)
- 文章轉貼 (7)
- 新聞事件 (6)
- 未分類 (2)
- 自製街景圖 (37)
- 街景導覽 (10)
- 運動 (15)
- 雜項 (8)
Recent Comments
- 「xtfbt193」在〈如何在手機上製作Google Earth盤旋飛覽〉發佈留言
- 「Avalancheely」在〈台大校總區受保護樹木 街景地圖〉發佈留言
- 「kinokong-zfilm.pw」在〈Collections〉發佈留言
- 「mc」在〈2001年版台灣都市計畫圖〉發佈留言
- 「mc」在〈2001年版台灣都市計畫圖〉發佈留言
標籤雲
Statistics
鏈結
License
Feed On
看蜀道 回頭省視蘇花高
【聯合報╱周南山/土木技師(台北市)】
四川的強震,造成前往震央汶川的公路中斷,連負責指揮的溫家寶都無法進入災區。溫家寶給的指示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爭分奪秒搶修山區公路,哪怕修一條臨時道路,也要把路打通。
奈何,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以個人數年前自都江堰前往九寨溝的公路所見,幾乎每隔一百公尺即有一道沖蝕溝形成,每隔數百公尺即有一處土石流,而落石更是隨時下滑。我們的遊覽車即在九寨溝前遭落石阻攔,而步行了三個小時。在這種困難的地形與地質條件下,欲在短短數天內(救援黃金七十二小時)將道路打通,雖有上萬軍人參與,恐亦不可得。
由汶川的經驗,看看同屬斷層帶的花蓮,也不禁捏一把冷汗。幸好九二一地震震央不在花蓮,否則以既有蘇花公路之路況,崩坍必然造成柔腸寸斷,屆時若鐵路也中斷,花蓮豈不也像汶川一樣陷入孤城?一條安全、快速的蘇花高就凸顯了其重要性。
高速公路的設計標準較一般道路及鐵路高出甚多(鐵路是數十年前設計,彼時標準不及高速公路)。且蘇花高之設計以隧道及橋梁為主,佔百分之九十以上,而邊坡甚少,故不易坍方。在強震時,隧道因屬沈埋結構,位於岩盤中,地震時隧道與岩盤同步振動,較無放大效應,且因隧道之拱形作用與封閉系統,不易形成弱點,故耐震性佳。而九二一地震後橋梁之耐震標準提高不少,故蘇花高的耐震性較既有之蘇花公路與鐵路實有天壤之別。強震下花蓮,若有一條安全可靠且快速的蘇花高做為緊急救難之道路(兼可做佳山基地的戰備要道),實屬必要。近年來蘇花公路之討論多限於環境、生態與觀光、產業,卻乏人論及地震防災與國防,實屬缺失。
由四川的經驗,我們勢需重新省思蘇花高的必要性!
【2008/05/16 聯合報】@ http://udn.com/
抱歉在此回應
只是看到這篇贊成蘇花高的文章
實在很想回應一下
如有冒犯請見諒
如果說擔心地震而贊成蘇花高
那我可以告訴大家
蘇花高的規劃分為山區段和平原段
山區段從宜蘭通到崇德
平原段從崇德通到花蓮
好~~山區段都是隧道
平原段按照國工局的設計都是橋樑
據說要減輕對環境的衝擊
大家可以想一下
當地震來時
隧道會發生什麼事?橋樑會發生什麼事??
要拿四川和花蓮比
別忘了四川是封閉的內陸省
但花蓮可是有海岸線的
請問拿四川和花蓮比適當嗎?
我覺得用川震來嚇大家
讓大家認可蘇花高的興建
實在很奇怪
先別質疑我的觀點
好好想想上面那篇文章的論證有沒有問題吧!!
補充一點
蘇花高山區段的隧道通過的斷層帶也很多
地震一來誰也不敢保證會發生什麼事
另外
我提到花蓮靠海
是想提醒
海運也可以建構可靠的救災運輸能量
不能只單思考陸路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