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Earth街景導覽產生器 StreetView Tour Generator

 

 

Google公司在今年(2016)年3月宣布完成拍攝台灣最頂峰『玉山』的艱難任務」,只要您動動您的手指,依地面的箭頭往前、往後、或移動旋轉畫面等等動作,您就能飽覽玉山美景,但也很有可能您會滑到迷路了,所以我倒很想進一步來製作整條路線的自動街景導覽。目前看來,Google Earth的Tour功能是一個很好的導覽平台,雖然在Google Earth可以直接用Tour來錄製,但這個過程相當有難度,而且很容易失敗,所以這得要用另一種可以編輯的方式來記錄這個街景路線,我把它稱之為「街景的路線規劃」,我費了一些功夫,編製了一條由排雲山莊至玉山主峰頂,完整的街景圖路線,然後透過我設計的「街景圖導覽產生器(StreetView Tour Generator)」來轉換為Google Earth街景圖導覽(StreetView Tour),以上這段Youtube就是最後的成果。

這篇文章主要是分享這個「街景圖導覽產生器(StreetView Tour Generator)」,雖然Google Earth非常容易上手,但要製作這個「街景圖導覽」還是得花點時間及耐心,有興趣的人就請繼續看下去了…

首先,當然這個街景導覽是以Google街景圖為主題,也就是說欲導覽的路線必需已有Google街景圖,然後再由使用者自行建立好「街景的路線規劃」,這個「路線規劃」指的是在Google Earth上由一連串以”相片“(Photo)地圖項(KML Feature)所建立的”不加相片只取快照檢視“的KML檔,這個KML檔再經由我所開發的「Google Earth街景導覽產生器」將KML檔中的各個”快照檢視“(SnapShot View)轉換為”街景導覽”(StreetView Tour)KML檔。如此就可以依所規劃的路線來進行自動的「Google Earth街景導覽」。

Google Earth Tour是由一連串的”快照檢視“(SnapShot View)以及飛覽的時間所構成,這個”快照檢視“(SnapShot View)可用兩種元素來表示:<LookAt>以及<Camera>。<LookAt>及<Camera>兩者相似,因為這兩種元素都用於定義虛擬鏡頭查看地球時所處的位置和方向。區別在於,LookAt 會根據查看的景點來指定視圖。相比之下,Camera 則會根據觀察者的位置和方向來指定視圖。最大的差別是LookAt只能俯視(Tilt不能大於90),也就是它不能仰天看,但街景圖是一個提供水平方向360°及垂直方向180°的全景視野,而在Google earth中最常用的”地標”(Placemark)卻是大多以<LookAt>元素來界定其”快照檢視“(SnapShot View),故我只能以”相片“(Photo)來建立我所謂的「街景的路線規劃」,這是因為在Google Earth的各種地圖項(KML Feature)中,只有”相片(Photo)”是以<Camera>元素來界定其”快照檢視“(SnapShot View)。

拍攝Google街景圖主要有四種載具:街景車、街景三輪車、街景手推車、以及街景背包,街景車行駛在大馬路上,路線大多為筆直。兩顆(我稱之”顆”是因為早期在Google Earth顯示的街景圖,就像一顆半透明的水晶球)街景圖之距離大概為10~15公尺之間,後三者各適用於街景車無法到達的小巷弄、室內、步道等等地方,路線頗多轉折,兩顆街景圖之距離大概降到六公尺以下。所以在「街景的路線規劃」上,我把它分成兩類,在馬路上可以只建立”相片“(Photo)在各路口轉折點,而其餘三者就得將沿線的每顆街景圖都建立”相片“(Photo)了,這個「街景導覽產生器」將會計算各”顆”街景圖的間距來判斷是這個「路線規劃」是由那種載具所拍攝,而來決定遊覽(flyto)的時間。原則上,我設定每一顆街景圖需要1秒鐘的時間,這是因為限於目前網路的頻寛,街景圖的下載及顯示都需要點時間,1秒鐘大概是可以接受的時間,所以以此推算,每條「路線規劃」也不能太長,比如在街道上的距離,6、7百公尺大約要一分鐘,規劃個5公里以內倒還可忍受,若在步道時,每顆的間距大約3公尺,1分鐘大約可走個180公尺,若超過2公里的山徑就得考慮分段來處理了,比如我在上一篇”宜蘭林美石磐步道Google Earth街景導覽“,我就將全長約2.5公里的步道,分三段來進行導覽。

以下我就用兩個實例來詳細說明建立「街景的路線規劃」的操作過程,第一個案例是台北市東西橫軸上的西側的「凱達格蘭大道」街景導覽,這是最簡單的單一路線規劃;第二個案例則是東側的「象山親山步道」,我用了五段路線規劃:

一、凱達格蘭大道

首先,請大家先看個約一分半的凱達格蘭大道Google Earth街景導覽影音檔。畫面從台北101的空中,往西飛至景福門西側,這時進入街景模式,然後順時環繞一圈,再往凱道前進,扺公園路口,看望台北賓館片刻,再左轉往總統府續行,抵總統府前,逆時針環繞一圈後,畫面停留在總統府前。


然後請大家下載這個凱達格蘭大道的街景路線規劃KML檔,載入到Google Earth,你應該可以看到在”凱達格蘭大道”的目錄下有10個”相片(Photo)”地圖項(Feature),請逐一雙擊(double click),比對剛看的Youtube,你應該可以瞭解,前四”顆”是依序由遠而近在空中的四個”快照檢視”,接下來的”@01″則進入了景福門西側的街景,並環繞一圈,然後”^02″是公園路交口退後一”顆”的街景、”^^03″是在公園路口望台北賓館的街景、”^03-1″是跟”^^03″同一”顆”街景並轉望總統府方向、”04″是在懷寧街交口的街景,最後”@-05″則是在總統府前街景並逆時針廻轉一圈。

 

Google Earth Tour的移動並非等速的移動,而是一個加速、等速、及減速的過程,若是移動方向沒什麼變動的話,可能感覺不太出來,若加上方向角度的變化(大於30度以上),這移動將不再是直線而會變成曲線,也就是經過的路線不再經過街景圖的中心線,這會造成街景影像的扭曲變形,兩顆相鄰街景圖之間因距離很短,沒這問題,但若是像一個街廓的長度時就會有這個問題,這也是我為什麼要在”^03″之前加上一顆”^02″,並暫停一下,因為”^02″與”@01″方向相同,不會造成曲線移動,所以在街道上若要進行轉彎時就需要在轉彎前加上一顆。

二、象山親山步道

在台北市的橫軸線上東端,離台北101旁約一公里處就是「象山親山步道」,這裡是跨年看101煙火的熱門景點,剛好整個步道皆有Google街景圖,所以我就以此步道作為另一個案例,底下的Youtube是導覽的實際操作畫面,依左側五段導覽(Tour)順序,首先從台北南端飛抵台北101,接著進入信義路的街景,幾個轉折後,抵信義五段150巷的入口,接著開始步行上山,約600多公尺可爬至象山頂,不過我把它分為四段。每段開頭皆有一個畫面,會顯示主題、副標題、路線距離、總導覽路線長度等資訊。


接著也請大家下載這個象山親山步道街景路線規劃KML檔,載入到Google Earth,在「象山親山步道」的目錄之下有五個目錄,每一目錄代表著一條路線,第一條「台北101-信義路五段150巷入口」,我規劃了空中飛覽及從台北101到信義路五段150巷入口的街景,這兒共有”f000″至”f004″共五個空中飛覽點,接著從”@00″至最後”^38″代表著車行路線的各個轉折點。第二個目錄及第三個皆為「入口-觀景台」,只是在其中的”59″至”62″兩點之間,嚐試各種方式皆無法將其連接起來,只好被迫分為兩段。其中在登山入口處,照說起點是接續著車行的終點(“^38”),但這條步道的街景卻偏離到西北方約15公尺,也就是從”^38″這點的街景圖,無法移動到”03″這點,所以第二條路線(「入口-觀景台)也只能從”03″開始了。


由以上兩個實例,製作「街景的路線規劃」的所有操作方式都在其中,我彙整理之後,條列如下:
1)首先建個目錄(Folder),給個主題名稱(如第一個案例),若需要分段的話,就在主題目錄之下,再分別建立各分段的目錄,分段的目錄名稱即為”副標題”(如第二個案例)。
2)在各路線的目錄下,分別依序建立”不加相片只取快照檢視“的”相片“(Photo)地圖項(Feature)
3)若在「街景路線」之前欲進行飛覽(非必備),系統飛覽時間預設為15秒鐘,最多可設到120秒,所以你可以依各別需要建立多個飛覽點,並藉由這段飛覽來介紹空間位置,飛行時間會平均分配至各飛行段。你也可以只設定飛行,那就不用設定到地面。
4)進入街景模式後,決定好圖面的”快照檢視”後,在相片疊加層視窗的”名稱”欄,你可以任意給,但第一個字是「關鍵字」,目前有兩種「關鍵字」來決定街景導覽的走向

  • @“表示順時環繞一圈(around time),最少10秒,最多20秒,若要逆時環繞,則在”@”之後加上”“,變成”@-
  • ^“表示在該點暫停個0.5秒,”^^“表示1秒,”^^^“2秒,”^^^^“3秒,最多3秒

5)在街道上,欲在下一個路口再建立一點,此時可先按右上角的”離開街景服務”,再拉動衣夾人至下個路口,以縮短建置時間
6)若欲旋轉個方向,只要這”顆”街景圖與前一”顆”相同(座標一樣),系統會自動判斷要旋轉,按旋轉角度比例(一圈xx秒)計算旋轉時間,系統會以小於180度的方向旋轉,所以若角度大於180度時,請分兩段處理
7)在山徑上有時爬較陡的階梯時,因視野角度不足,也可利用同一點的不同頃斜角(tilt)來建立下一點,系統亦會自動判斷
8)在山徑上逐一建立街景圖點位時,可能會碰到無論怎麼樣都無法進到下一個街景圖,這應該是Google街景圖的連結關係沒建好,此時只好按”離開街景服務”,拉動夾衣人來進入鄰近點重新建立連結(比如在象山步道六巨石附近就有這種狀況,所以才會有點混亂),但也有可能這個連結始終都無法建立,此時只好將步道在此分段來建置了
9)街景圖的視角(Camera FOV)預設值是85度,但若在室內時,可能您就得拉大FOV值,所以你可以在40度~120度之間自由設定
10)整條「路線規劃」建立好之後,最後,請將整個目錄儲存(最好是用英文檔名)

當你依上述規則建好「街景的路線規劃」之後,你就可以在以下的視窗載入該KML檔,按”Create”,系統會立即產生該主題的「街景導覽KML」檔,

當你按”Create”後,在網頁下方應該有個下載的「街景導覽KML」檔,你可以直接打開,在Google Earth上,雙擊(double click)任一Tour執行街景導覽,也可以拉近到路線範圍看看路線是否如你規劃的,剛開始可能會有很多問題產生,你可以再次修改「路線規劃」,然後再執行「街景圖導覽產生器」,剛開始可能得多試個幾次,一方面熟悉編輯規則,另一方面也可對這條路線更熟悉,經歷這段重複的過程之後也才能得到較好的成果。這個「街景圖導覽產生器」目前只是我自己設想的情況,但還是得經過大家的測試,所以希望有興趣的同好多加測試,若方便的話可在主題資料夾的說明欄裡,把您的Email及意見反應給我,我才有機會把這個產生器改進的更理想!

另外,除了以上兩個範例之外,我這邊也分享了幾條步道的「街景的路線規劃」KML檔給大家參考:

玉山(排雲山莊-玉山主峰)
金瓜石車站-太子賓館-煉金樓
小油坑-七星山步道
林美石磐步道
籟狸尖山步道
獅公髻尾山步道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GE創新應用, 應用產生器. Bookmark the permalink.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瞭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