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在民國九十一年參與營建署市鄉局的一個研究案的部分研究成果。本研究蒐集民國60年至民國89年30年間台灣地區各鄉鎮市之人口資料,以每五年為間隔,將各年之人口資料轉換為以3公里見方為空間單元之網格資料,應用空間統計之自相關理論,取得各網格之Getis(Gi*)統計量,並應用poison分配取得其Z值,再進行顯著性檢定,在5%顯著水準下,將Z(I)大於1.96之網格值轉換為空間之等值線,最後將此等值線轉換為GIS的格式的向量圖檔。
右圖所示係將依上述方法得到的每五年一次(民國60年、65年、70年、75年、80年、85年、89年)的人口聚集圖,依顏色深淺不同(由淺至深),套疊於Google earth地圖,以呈現人口聚集之變遷。
右圖由上而下,分別呈現北部區域、中部區域、以及南部區域等三幅,搭配著縣市界,應該可以很清楚的呈現各地區的人口聚集變遷。如果能將不同年度的圖形,以animitor GIF動態檔的方式呈現,就像變形蟲一樣,可以更清楚人口聚集的變化,只可惜,在此無法呈現此動態圖,不過在我的相簿裡,以自動播放的方式(間隔調在1.5秒最好)也可以看到很好的效果。
所謂『人口聚集度』並非指『人口密度』,人口密度基本上會隨著人口成長而增加,而人口聚集度係依空間統計人口自相關計算而得到的統計量,呈現出來的是以全域(台灣地區)總量的觀點來看,相對的人口聚集在那些地區?將歷年的人口聚集範圍的變化套疊在一起,我們就可以瞭解台灣地區人口的遷移狀況。
我們由上而下,逐一解讀:1.大台北地區是我們習慣的說法,但依此人口聚集圖所呈現的,其實從民國60年開始,它的範圍就從台北市延伸至桃園的中壢八德一帶,然後範圍就一直沒縮小過,持別在汐止、安坑一帶擴展的持別多。這跟我們所瞭解的這兩個地區在這30年間人口大量的增加是一致的。
2.基隆在民國60年所呈現的是範圍較大的,但隨後卻逐漸的退縮,事實上,基隆的人口是呈現成長的,但人口聚集圖上,它呈現的是由東往西的退縮,在西面由於地形的限制,所以它跟大台北地區無法連在一起。
3.新竹市沒什麼變化,這跟後面要提到的嘉義市、花蓮市(東部只有這一小塊,位置偏東,本文沒有截取影像)很像,他們的人口基本上30年來微幅上揚,但相對於全台的總體,它們的人口聚集度是相對的處於稳定狀態。
4.宜蘭聚集變化很有趣,剛開始範圍涵蓋整個宜蘭市、羅東鎮及臨近的三星、冬山、五結,但慢慢地逐年縮小,尤其是北邊縮的特別快,但到了民國85年之後,又有稍微外擴的現象,應該跟整個台灣地區人口成長緩慢有關。
5.頭份’竹南情況跟宜蘭情況一樣,在民國80年差點消失了,但85年後又外擴了一些。東側的竹東在民國60年還有聚集現象,但民國65年之後就消失了。
6.苗栗的聚集範圍較頭份、竹南大,但其變化是一樣的。
<待續…..>
—–
如果能費點心, 全部改用西元紀元可能比較好記與比較, 不必遇年就須換算.
您好 我覺得你的研究很有意思 我在找台灣23個縣市 人口密度過去30年來的變遷 可否請教您有這樣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