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Earth是Free的版本,基本上提供了使用者自建地標(Placemark)及影像圖套疊(Image Overlay)的兩項功能,所以初階的教學,我也只介紹這兩項功能。
有關自建地標,我已在另一篇(初階教學之七—地標製作)加以介紹,本篇將介紹GE影像圖 (Image Overlay)的套疊。
GE已經提供了相當多精細的衛星影像圖,表面上除非你有比GE所提供的影像圖更精細或者是時間上較新的影像圖才有套疊的需要?事實上不然,GE提供了這麼好的地球平台,我們正好可以將我們各式各樣的影像圖在這個平台上大展身手,我們就開始吧!
1.在主畫面上方點擊(Add Image Overlay)圖示(圖1),或按Add 功能之Image Overlay(圖2)或按Ctl+Shift+O快捷鍵,均會開啟Add Image Overlay對話視窗(圖3)
圖1
圖2
圖3
2. “Name”表示影像圖的名稱。新建影像圖時,名稱預設值為“untitled Image Overlay”。首先,當然你要有個主意,你要套疊什麼圖?可能你已經準備好在你的硬碟裡,那就按”Browse”鍵進入你的磁碟去把這張圖叫出來,或者你知道這張圖放在網路上的某個位置,那你就可以將其網址放在Link欄內,透過網路連結它。
事實上除了我們已經準備好的影像圖之外,現在網路上到處都可以找到我們想要找的主題圖,我倒想順便舉個簡單例子當作實作的範例,以方便教學。
比如前陣子台北出現了”納斯卡線”這個名詞,我倒很好奇到底是什麼碗糕?上搜尋網站打入”納斯卡線”,研究了老半天,總算弄懂怎麼回事,我又興起了要將這個”納斯卡線”展現在GE上,於是我轉向Google 圖片搜尋網站,打入”納斯卡線”(圖4),你猜怎麼著?竟然有38張相關圖片,我在其中找到了我要的圖案(圖5),並將它下載到我的磁碟內(圖6),接下來,我就以這張圖為例來說明GE影像圖套疊的操作步驟。
圖4
圖5
圖6
3. 決定了要套疊圖的位置後,先將GE圖面調整移到可以放下該影像圖的範圍後,按”Browse”鍵打開檔案管理視窗(圖7),將剛下載的圖檔叫進來,你可以發現畫面上出現了中間十字、四個角落及四個邊皆為綠色線的框架內放了影像圖(圖8)。
圖7
圖8
4.接下來,我們要進入編輯調整圖的階段,首先你必需要先拉動透明度滑桿將影像圖的透明度(Opaque)調成半透明狀,才能看到底圖(圖9)。
圖9
5. 接下來有三個動作:移動中心點、旋轉圖形、以及變更圖形大小,需要重覆運用直到影像圖對準實際位置為止。分別說明如下:1.移動綠十字中間點到實際對映點是最重要的第一個動作,2.接著按住左側菱形旋轉圖形至正確的角度(圖10),3.第三個動作則拉動影像圖四個邊四個角落與實際位置作微調(圖11)。
圖10
圖11
6.當影像圖位置正確之後,我們回到Add Image Overlay對話視窗(圖3),鍵入影像圖名(”name”欄)。然後有四個書籤,第一個“Description”裏可以寫一些這個影像圖的注釋說明,與地標註釋一樣,這個輸入框也支援HTML語法 (圖12) 。
圖12
7. ”View”表示你要觀看這個影像圖的視角,預設值是你儲存這個影像圖時的坐標( Latitude’Longitude)、視點高度(Range)、方位角(Heading)、傾斜角(Tilt)等。你可以用GE的導航控制器(Navigation Control)調整好要觀看這個地標的角度之後,按下下方的”Snapshot current view”鍵儲存起來,或者按”Reset”回復到以這個地標為中心,視點高度(Range)為1000公尺、方位角(Heading)為0、傾斜角(Tilt)為0的角度。(圖13)
圖13
8.”Refresh”表示這張影像圖重新顯示的方式(圖14),若這張影像圖係放在網路上,你可設定以不同的時間設定(Time-Based Refresh),你也可以根據這張影像圖是否落在視窗與否來決定影像圖重新顯示(View-Based Refresh),甚至變更其顯示的比例(View Bound Scale)。
圖14
9.”Location”顯示這張影像圖的最大圖幅範圍(圖15),若在同一範圍內有幾張影像圖重疊著,你也可以設定其套疊的順序(“Draw Order”數字愈大表示疊在愈下面)。
圖15
10.當你設定好這張影像圖並按”OK”鍵加以儲存之後,我們可以回到左方的地標夾(Places Panel),看到這個影像圖,你可以拉動地標夾下方的滑桿調整這個影像圖的透明度,你也可以以左鍵雙點,畫面上就冒出這個影像圖的描述視窗(圖16),或者你想更改這個地標的顯示方式,則可在左方的地標夾,按右鍵選擇最下方的”Propoties”,Edit Image Overlay對話視窗就會顯示(同圖15),你可以依上述的操作說明加以更改(從步驟4到9)。
圖16
下一篇將探討地標夾(Places Panel)的管理,敬請期待!
好詳盡的教學文章.
玩過有印像的是珠峰的Hillary step overlay,
另外一個是經由程式產生的全球衛星圖,
不過後來不見了.
如果結合Network link和Overlay的動態應用那一定更有趣,
大家發揮一下創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