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Earth 的介面歷經一年多的演變,目前(2006.10.31發佈)的最新版本(4.11.20版)呈現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操作介面,以下先概要式的簡介其介面:
- 搜尋欄(Search panel) – 可依地址或坐標定位,並可管理定位的結果
- 地球全景(Overview map) – 可顯示螢幕視窗對應於地球的某一部分
- 顯示/隱藏側欄(Hide/Show sidebar) – 點選可顯示或隱藏側欄
- 加地標題Placemark) – 點選可在地圖上加上一個地標
- 多邊形(Polygon) –可在地圖上建立一個多邊形,唯限於Plus版本以上
- 路徑(Path) – 可在地圖上建立路徑或路線,亦限於Plus版本以上
- 影像圖套疊(Image Overlay) – 可在地圖上套疊影像圖
- 度量(Measure) – 可量測直線或路線距離,面積量測則需pro版本才有
- 郵寄(Email) – 可將kmz檔email給他人
- 列印(Print) – 可列印目前的螢幕地圖
- 導航控制(Navigation controls) – 包括移動、放大縮小、傾斜與旋轉等功能
- 圖層夾(Layers panel) – 可勾選並顯示各種圖層(POI)
- 地標夾(Places panel) – 可顯示各種主題(地標),並可加以編輯儲存
- 主畫面(3D Viewer) – 顯示在地球地形,及在其上的各種主題
- 狀況欄(Status bar) – 可顯示滑鼠坐標、視點高程、及串流下載情況
除了上述的介面說明外,在功能表選單方面在打開之後,亦有不少的功能設定,在此稍作說明。
第一項檔案(file)功能表,包括開檔(Open)、存檔(Save)、回覆預設地標檔(revert)、Email、GE社群分享(Share/Post)、列印主螢幕(Print)、主要圖形資料庫登出(Server Log Out)、切換自動登入(Disable auto-login)等功能。
第二項編輯(Edit)功能選單,則是針對地標檔的基本編輯功能(Cut、Copy、Paste、Delete、Find、Refresh、Rename、Apply Style Template、Clear Search History、以及最常用的Properties)。
第三項視窗(View)功能選單,係針對主要視窗的顯示控制,包括全螢幕(Full Screen)、各種視窗大小(View Size)、羅盤(Compass)、時間控制(Show Time)、導航控制(Show Navigation)、狀態列(Status Bar)、經緯線(Grid)、地球全景(Overview Map)、比例尺(Scale Legend)、大氣層(Atmosphere)等之顯示。
第四項工具(Tools)功能選單,包括工具列(Toolbar)、側欄(Sidebar)、以及Web視窗之顯示控制,另外還有距離量度(Ruler)、GPS資料讀入、路徑導航(Play Tour)、以及系統的設定控制(Options)將於後面詳列述。
第五項新增(Add)功能選單,項目包括件夾(Folder)、地標(Placemark)、路徑(Path)、多邊形(Polygon)、3D模組(Model)、影像套疊(Image Overlay)、以及網路連結(Network Link)等。
第六項求救(Help)功能選單,包括使用者手冊(User Guide)、功能快捷鍵(Keyboard Shortcuts)、網頁服務中心(Hekp Center Website)、操作說明(Tutorials)、最新版本的備註(Release Notes)、版權說明(License)、GE社群(Google Earth Community)、Google 客戶中心(Add/Edit a Business Listing)、線上版本更新(Check for Updates Online)、以及目前使用這個GE的資訊(About Google Earth)等
在上述第四項系統設定控制(Options)中,共有五項書籤頁,以下分別說明其各項功能設定:
第一頁為3D主視窗控制的設定。
第二頁為Cache的設定。
第三頁為路徑或地標飛航的控制設定。
第四頁為導航控制的設定,如滑鼠速度控制等。
第五頁為一般設定,如語文設定、email程式設定等。
下一篇將探討GE的基本操作與圖層說明,敬請期待!
>_< 太感謝您了..寫的好清楚啊..
找了一個禮拜終於找到有介紹這麼詳細的操作方法
因為報告要使用GE..可是全都英文的..讓我頭痛好久
感謝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