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禮讚──17年蟬

一個禮拜前,各大報紙皆有一則關於17年蟬的報導,如5/22中國時報的”一英畝一百五十萬隻 17年蟬將孵化 數十億隻破土出“、5/22自由時報的”蟄伏地底17年 數十億隻蟬傾巢而出“,對於我這個求知若渴的好奇寶寶,仔細讀完了中國時報的報導之後,還是有些未儘明瞭,之後只好再求助於Google的搜尋了,綜合各種說法,我大略把它整理如下:

每年夏天都出現的蟬(Cicada)全世界都有,但是以多年為周期的蟬則只在北美洲東半部才有,除了十七年蟬以外,還有十三年蟬。同一年出現在特定地理區域之周期蟬稱為「一代」(Brood),今年北美洲的是「第十三代蟬」,估計將出現在伊利諾、愛荷華、威斯康辛、密西根及印第安納等州某些地帶。這些十七年蟬的成蟲壽命只有大約卅天,主要目標在交配。根據他們出現的年份,周期蟬被分為30個「代」(Brood)。第一代到十七代是十七年蟬,第十八代號到第三十代則是十三年蟬。一些代並不存在,但為了方便起見而保留。第十代蟬(Brood X)是一種十七年蟬,已經出現於2004年5月的紐澤西州和北卡羅萊納州。今年發生的則是第十三代(Brood XIII),大概會在5月底的某一天開始大鳴大放。數十億隻蟬的幼蟲蟄伏地下十七年之久後,在十天內破土而出,以響亮的叫聲現身於美國東半部各地區,這是地球上最壯觀的昆蟲湧現事件之一,但也勢必影響戶外的音樂活動。例如,北芝加哥有一○三年歷史的「雷文尼亞音樂慶典」就更改時間表。因為主辦單位不忍心讓古典音樂名家拚命跟昆蟲比大聲。

對數學有興趣或有宗教信仰的人看這件事情,會討論到為什麼是17年及13年,因為這兩個數字皆是質數。

也有人以某一代蟬每17年的發生年,對映到美國發生的大事。

這些地圖是一世紀以來,昆蟲學家彙集了各種來源的資料,成功的建構了週期蟬(Magicicada species)的各代分佈地圖,它可以很精確的預測在某一年某個地區某類週期蟬會破土而出。

我呢?當然跟Google Earth有關了,我會想到它發生的時間、地點,我找到一個網站Cicada Mania,這裡有各個17年蟬、13年蟬發生的分佈圖,我將它轉換成具有時間的分佈圖,所以在Google Earth就可以使用TimeLine 控制器,來動態顯示未來十四年間(至2021年)發生的地點。這個kmz檔請在此下載,在開啟這個kml檔之前,請記得將Google Earth上已有使用Timeline的kmz檔移除掉,因為時間會有所衝突,可能會看不到動態效果。另外,也請打開Layers的borders圖層,有個美國各州界線的對照,效果較好。

這些地圖列出了週期蟬各代(Brood)的近似界限,並且許多區域由於都市化的擴張,造成了範圍的收縮。並且也有一種傾向,會跟前一年或者後一年合併發生,有這種”蔓延的”(straggling)的可能。

.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GE 4D, GE 應用 and tagged , , , . Bookmark the permalink.

One Response to 生命的禮讚──17年蟬

  1. 鄒仔 says:

    這種生命行為實在有趣, 不過這17年之說…
    1911-1928-1945…
    後來就變天了…

    ps.如果跟T大的野生動物資料庫整合相信更貼實台灣的生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瞭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