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5年淡水雲門劇場開幕後,我也不知來訪了多少次了,每次到淡水或北海岸必繞到這兒,先將車子停在台灣高爾夫球場的停車場,沿著滬尾砲臺跟老淡水餐廳之間的道路走,這段路大約160公尺的距離也不長,後半段是穿過兩側濃密的樹蔭,在樹縫光影之間,綠底白字的”雲門”出現了,就像走進了桃花源,園區內也不大,可自由自在的到處走走,讓人很舒服。
這樣的一個桃花源美地我很希望有Google街景圖的到訪,但Google街景車只在2015年走到園區的南北兩側,所以我在今年4月找了一個好天氣,背著我自製的街景背包,能到的每個角落我都拍了,總共計有200張360照片,上傳Google服務之後,只見各張街景圖單點存在,卻沒有彼此之間的連線,不耐久候之下,我決定利用”Marzipano“軟體來製作”淡水雲門劇場街景導覽”。
很令人意外的是,就在我作好這個”街景導覽”準備發佈的當下,我竟然發現我作的街景圖已在Google Map上可連通了,不過似乎其連線並沒有全部按照我編好的連線,所以有些地方會走不通或跳到錯誤的場景,看起來,透過我這次製作的”街景導覽”,還是比較理想,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就分享給大家了!
下文是我製作”街景導覽”的歷程,比較偏技術性,沒興趣者可忽略。
自從去年暑假,我買一台360相機-Aleta S2C,我自已也組裝個街景背包,有空時就開始大量的拍攝Google街景圖沒涵蓋的區域,剛開始主要大多在台大及附近地區,接下來的目標是大台北地區的登山步道。
我操作上傳自拍街景圖的程序是先將360相片上傳到個人的Google相簿,接著就可以透過”街景服務”App滙入這些360相片,滙入好之後,再選取這些已經上傳好的360相片,作”移動並串連照片”等編輯動作,然後就等Google把這些成果公開在Google Map上了,快則半天,慢則兩三天就可以看到成果。
但是大約在今年二月之後,我卻發現這些我自製的街景圖都只是單點的存在Google Map上,原先編輯好的連線都沒有顯示,意即它只能單點的觀看,鄰近的街景無法連通,也失去了街景地圖可以循箭往鄰近街景的功能,這幾個月來,我也上傳了不少360相片,比如3月中旬作的蟾蜍山、中埔山步道、富陽自然公園、「台北南北大縱走」姆指山以西的步道,4月作的淡水雲門劇場、寶藏巖等等,這些地區現在在Google Map上都可看到上傳的街景點位,但進入街景圖模式,卻看不到周圍的連線箭頭。

淡水雲門劇場街景圖分佈圖
後續我雖有自己或透過Google公司的友人向Google反應,但Google一直沒有回覆,我猜應該是Google對於”街景服務”的政策有了改變,所以我從6月開始就停止了向”Google街景服務”上傳360照片。
既然已經無法對”Google街景服務”寄予期待,那只好得另找平台了,最近我突然想到我之前曾經在”構宅青年-青年社會住宅全國空間設計競賽 360環景導覽“用過的Marzipano,似乎可以用看看,所以我就先以4月時在”淡水雲門劇場”所拍的200張360照片來試用。
“Marzipano”對於360照片並不需要設定座標以及照片方向,每張照片彼此之間只透過在照片的某個位置建立連線關係,所以它並沒有所謂的空間觀念,再者,每張照片都需設立起始視景(initail view),所以跳到鄰近的另一個街景時,都已是定義好的視景,這些都與我慣用的Google街景觀念有很大的落差,但既然要用就得好好的適應它。
另外,它的編輯工具只有滙出功能而沒有儲存設定功能,也就是滙出之後若發覺有問題欲加以修正時只有繼續編輯一途,所以這個編輯程式得一直開著,直到我想將全部200張照片一次編好,花了三天的時間程式不能關掉,但按”滙出”之後,畫面却凍結了一天一夜,也就是200張已超過它的限度了,我只好關掉這個程式,重新編輯,這次我總算知道它的限制,我重點的選取70張重新來製作。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 “Marzipano” 並沒有空間位置的概念,但我又希望有個全區的導覽地圖,所以我想到我可以製作個360 3D地圖,就像將空拍機飛到園區旁250公尺的上空所拍的360環景一樣,只是我是截取Google Earth的影像來製作,它同樣是360照片,我Zoom In到園區全景,設定為起始視景,並把它放在目錄清單的第一個, 這張導覽地圖就可成為導覽的首頁,在此導覽地圖上我設定了好幾個進入點可以直接進入,也標示了好幾個景點,點擊之後可以瀏覽該點位的介紹,這是 “Marzipano” 的特點。